找到相关内容10004篇,用时1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说四度以上的事

    三度,非长广不易显空间;非现过──今古──不易显时间。故稍占空间之事物必有长广,稍占时间之事物亦必有今古。宇宙世界,宇界即广长厚,宙世亦即今古。故除仅现一刹那以外之物体,必应皆须五度度之。然细言之,所知事物,实无仅现一刹那者,故无不皆须为五度。  然犹未也,此五度祗可度诸死物耳。以诸死物死定如此,在过去时虽曾以他事物相加而经转变;然今祗论此物,不涉及其他之事物,则此死物必永死定,无有未来之变,故无复...

    太虚大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93058460.html
  • “四大皆空”的本义是指事物没有离条件独存的“自性”

    意来理解,“空”是“性空”的省略字。《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》对“性空”的解释是:“谓众缘合成的一切事物,其性本空,没有真实的自体可得。”佛法中说的空,是“缘起性空”的空,是因缘所生法,本身无“自性”的空,不是“无”或“不存在”的意思,不是空无所有的空虚的顽空,也不是否定事物具有的作用及事物相续转化的断灭空。  这里所指的“性空”的“性”不是物理学和生物学意义上的物性,而是指一种不依条件(缘)的独立...

    妙中居士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35047096.html
  • 因明量标准与墨家类标准的比较研究

    因明量标准与墨家类标准的比较基础   既然说到比较,那么首先二者的前提就是必须具有相通之处,只有存在相通的方面才具有可比性,我们这里可比性的基础主要建立于识别或区分事物的“标准”之上,也就是说因明的量和墨家的类都承担着一种共同的作用——区分和识别事物的标准。量,作名词有“标准、尺度”的意思,作动词有“衡量”的意思。就因明的量而言,“‘量’在印度哲学中有多种含义,它既是分辨知识真伪的标准,又是知识...

    解庆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1534938285.html
  • 多识仁波切谈因明

    具体非抽象事物的认识。我们的眼睛看不到昨天的太阳,也看不到明天的太阳,能看到苹果、电脑这些具体事物,但看不到人、时间、美等抽象事物。正常的五官识是针对错误、有缺陷的五官识来说的。胆溢症患者的眼睛看到的事物不能说识现量,色盲患者的眼睛看到的颜色也不能说是现量。对于过去、未来和抽象事物是用比量来认识的。通过今天现量看到太阳从东方生起,就可以知道明天太阳也可以从东方生起,是第六意识的比量认识。  在因明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2063938415.html
  • 如实观世界

    产生了完全不同的看法,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呢?人们通常认为,世间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、真实不虚的,因此,往往把是与非、对与错等相对的概念看成是绝对的真实,偏执于一面而起分别心,造成无谓的争斗与烦恼。而佛教的缘起法告诉我们,世间的一切事物(或现象)都不可能独立存在,而是依赖因缘而相对存在。更重要的是,构成事物的任何一个条件发生变化,事物也随之而改变。譬如说,西藏不是一个抽象的、静止的、理想化了概念,而是由...

    净因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15174625.html
  • 龙树‘回诤论’中的“空”之研究

      p. 193   提要:   《回诤论》是龙树批判正理学派(Nyāya)的作品之一。正理派以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真实而不空的,而且还以为认识这些事物的四种方法 ── 四种“量&...这四种“量”的空幻不实性;因为龙树主张“一切事物都是空的”。   正理学派的学者构作了一个两难式( dilemma ),以指责龙树说:如果&ldquo...

    杨惠南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22544309.html
  • 《回诤论》的内容及其语言概念之探讨

    这是正理学派非难的所在。   对于论主龙树“空的思想”立场,对论者正理学派揭示出其根本的疑问,故在第1偈中提出:  若如你(中观者)所言,于一切处、一切事物都没有所谓的本体  (自性) ’而你(中...言语,于质料因和补助因和合的全体中、于从  它们两因独立出来的事物中,皆不存在的话,将变成没有本体,  因此,诸法的空性,不就反而被证明了吗?  然而,实在论者逆用“缘起的一切事物皆空”的论题,因此,...

    满庭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64563792.html
  • 略论禅悟与直觉

    穷途无路之感,为了拯救人类精神上的贫困,近代西方兴起了一种思潮,他们意识到,传统的思维模式的局限性,要想解决困境,就必须放下理性,用反理性方法来把握事物本质,这种思潮就是名扬全球的非理性主义。非理性主义者,企图利用非理性(或无意识)下的“直觉”来认识事物本质,他们认为理性认识要有中介,对事物是间接认识,借助于语言概念把握,运用逻辑推理认识事物,那所认识或反映的事物,就不是...

    胡晓光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32642419.html
  • 《肇论》对魏晋般若学发展的意义

    《物不迁论》发挥般若性空思想,从时间和空间角度论证世界万物看似变化,实际上并没有真实发生变化。变化着的事物只是一个假相,“若动而静,似去而留”。《不真空论》则从正面阐述了般若性...“有”是一种虚假的现象,故是“假有”。这样,“有”和“无”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,现象和本体应当结合起来看...

    业露华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00553695.html
  • 没有鬼的鬼故事

    由此了解到,并不是外在的事物在吓唬我们或诱惑我们,能够吓唬能够诱惑我们的只是我们的妄念。 如果那位书生第二次来到这个破庙投宿,他还会为这个声音惊恐不安吗?当然不会。因为他已经了解了实相,他会睡的非常安稳。如果有另外一个人为此害怕的话,他还会告诉他:这其实只是被风吹的葫芦撞门的声音。 从佛教的角度来说,让你痛苦和快乐的并非外在的事物,而是你的内心,没有任何事物试图诱惑你或激怒你。你之所以被诱惑被激怒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80175868.html